進入盛夏,常寧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們不懼烈日當空,不顧揮汗如雨,用十足的熱情、十分的投入,與高溫同行,詳實采訪,用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一篇篇文字,記錄下酷暑中的一線工作者的模樣,定格鮮為人知的細節,講述常寧沖刺全省經濟十強而奮斗的故事。
記者尹明正在現場操作無人機拍攝
8月3日,早上8點不到,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們便扛起設備,兵分多路,奔向各條新聞戰線。柏坊鎮新柏村3000畝湘蓮喜豐收,為了記錄下農戶采摘蓮蓬的美好時刻,記者尹明早上5點多便來到湘蓮基地拍攝,從太陽冉冉升起到烈日當空,從蓮塘采摘到工廠加工,近40度的高溫下,數小時不間斷拍攝,為觀眾展現了我市鄉村振興的豐收喜悅。
正在接受記者曾銳采訪的劉春橋
被采訪者劉春橋:“以前在電視上,覺得記者這個職業比較光彩,工作應該是比較輕松的。但是今天通過跟他們的接觸,就個人感覺還是蠻辛苦的?!?/p> 正在接受記者曾銳采訪的退役軍人崔文平(右) 8月1日,上午10點,室外溫度已經40度,熱浪撲面而來,為了更好地展現退役軍人崔文平守一方熱土,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記者曾銳多處選景,多角度拍攝,或手持攝像機半蹲運鏡,或架三腳架推拉搖移,短短幾分鐘,早已汗流浹背,滴答的汗水不時落在烈日下的影子中,瞬間消失…… 記者曾銳 記者曾銳:“即使是刮風下雨,我們也是堅持天天出任務,曬太陽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了。只要哪里有新聞,我們就在哪里。” 被采訪者崔文平:“我感覺你們非常的專業,包括故事的構造、整個拍攝的過程,都非常流暢,很有默契,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辛苦了,這么熱的天氣。” 記者陳瑤正在拍攝“常寧字燈”表演 7月31日,接近中午,氣溫持續攀升,在沒有任何遮擋物的“常寧字燈”表演現場,記者陳瑤、李青洪頂著烈日,肩扛攝像機在龍騰虎躍間穿梭,記錄非遺文化表演的精彩瞬間,即使陽光“刺”入皮膚,兩條裸露的胳膊被曬得火辣辣的,皮膚也變得黝黑,他們也毫不在意,只為全方位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寧字燈”的時代魅力,更好地宣傳常寧本土特色文化。當中午采訪結束時,中暑的陳瑤依然堅持回到單位寫稿編輯,而他們采寫的《清廉衡陽 常寧:非遺揚清風 廉潔入人心》也在《衡陽新聞聯播》播出,進一步擴大了常寧非遺文化清廉之風的影響力。 記者陳瑤 記者陳瑤:“我覺得這個黑是健康色,其實各行各業都很辛苦。我作為一名記者更應該去深入基層一線,講好民生故事,傳遞好正能量。” 記者何歡正在編寫稿件 記者劉石朋正在編寫稿件 記者曾銳正在加班加點剪輯視頻 新聞人永遠在路上,外勤采訪的結束也意味著文字和視頻編輯工作的正式開始?;氐睫k公室的記者們,或在鍵盤上“碼字”寫稿,或在屏幕前裁剪視頻,忙碌而有序。而沉浸在快樂工作中的他們,往往夜幕降臨直至深夜而不自知,只為新聞能第一時間發布。 曾銳:“為了保障新聞的時效性,我們都是在采訪完第一時間回來進行寫稿編輯。加班加點對于我們來說是工作常態。我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時間在十個小時以上。” 陳瑤:“每天多加點班,多流點汗,保證我們新聞按時按質完成,這樣內心才能更加踏實。” 正在采訪拍攝的記者李青洪 正在采訪拍攝的記者吳魯西浪(左提攝像機) 采訪中汗流浹背 正在采訪拍攝的記者劉石朋(手持相機) 他們用鏡頭記錄了無數奮斗在一線的勞動者,鏡頭背后的他們,同樣也是高溫下的工作者。從高樓大廈到田間地頭,從大街小巷到山河湖澗,他們始終奔波在新聞現場,用腳步丈量真實,用鏡頭記錄社會,用實際行動踐行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無論酷暑嚴寒,還是風雨交加,正是有了在一線奔波的新聞記者,才有了一篇篇“書寫”著常寧百態、呈現著常寧好聲音、講述著常寧好故事,展示常寧好形象的新聞報道。新聞正在發生,記者正在現場,書寫最新的新聞篇章。 記 者:曾銳 王玲芳 李雨菲(實習) 編 輯:汪明泉 二 審:袁丹 三 審:劉朝文 劉陽 新聞熱線:0734-7221155 投稿郵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下載“大義常寧”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來源:常寧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曾銳 王玲芳 李雨菲(實習)
編輯:劉姝彤
本文為常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interworkboots.com/content/2022/08/05/1169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