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在常寧,常寧有大義,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本期《大義常寧行》。在蓬勃生機的常寧大地,在巍峨秀美的大義山東麓,流淌著一條古老神奇的河流,沿舜跡,乘秦風,踏漢塵;穿峽谷,過險灘,越平原,從遠古而來,奔流不息。這里是美麗靈動的舂陵河。
據史載,光武帝劉秀曾率八千舂陵子弟起兵復漢,東漢王朝視舂陵為“龍興之地”,舂陵流出的一條河流稱作“舂陵河”。那么今天我就要帶大家走進神奇的舂陵河,一起去感受孕育了湖湘文明的千年古河。
舂陵河又名舂陵水,亦稱茭源河,全長302公里,流域面積6623平方公里,自藍山縣人形嶺發源,在常寧境內流經白沙、蔭田、煙洲,最后在水口山匯入滔滔湘江。追溯舂陵河歷史之源,有文字可考證,據《道州志》記載,“因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后聞九嶷大阜之中有鐘自舂,覓之,得韶樂遺器自舂擊于陵,故名郡為舂陵?!彼坪跏蔷裴谌荷街?,某座“大阜”曾覓得一只自鳴鐘一般的樂器,能夠自己發出舂米般的聲音,故當地得名舂陵。
據《漢書》記載,漢景帝某天酒后性起,指定要妃子程姬侍寢,程姬恰逢例假,不得已讓婢女唐兒頂替,后唐兒有了身孕,生下了劉發。因為是婢女所生,劉發被分封到南陲做長沙定王。劉發人如其名,生了一大堆兒子,其中一個叫劉買的兒子被分封到長沙南陲的舂陵做了舂陵侯。劉買吃苦耐勞,勵精圖治,教當地百姓蠶桑耕作,深得民心。
劉買第五代孫劉秀,在西漢王朝業已崩潰、王莽篡位后,糾集八千舂陵子弟,組建“舂陵軍”,乘綠林、赤眉農民起義之際,奪回傳國玉璽,恢復漢室江山,史稱“光武中興”,是為東漢。東漢王朝視舂陵為“龍興之地”,從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起,大修祠廟祭祀舂陵節侯,把從舂陵鄉流出的河定為舂陵河。
舂陵河似玉帶蜿蜒曲折,貫穿著常寧南北,而早在秦漢時期,舂陵河就已經被開發利用。據記載,漢代時期長沙流域的絲綢和土產品南輸都是通過舂陵水船運的,在隋唐時期,舂陵水就已經成為了南方水陸重要的交通樞紐。歷史把舂陵河畔變成肥沃富饒的魚米之鄉,而舂陵河也無疑給了兩岸人們無限福祉。
秦時,始皇帝統一六國后,曾派五十萬兵將駐守五嶺,就是依賴舂陵水域的古老船筏轉運士兵。東漢延熹年間,周憬任桂陽太守,為破解舂陵水道灘多險要,令官員百姓等開鑿鐫石,排頹盤石,鏟高填低,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順導其經脈,航道得以改善,據史載,舂陵下衡湘之十八灘,為當時開鑿。舂陵水的開通,使沿河兩岸慢慢形成了一個個船運碼頭,荒涼僻壤逐漸有了一處處小小的鬧市,白沙、蔭田、煙洲、水口山古碼頭商賈云集,為衡陽重要的水運碼頭,因此才有了今天的白沙鎮、蔭田鎮、煙洲鎮、水口山鎮。
“白沙老街”位于舂陵河西岸,始建于明末清初,迄今600多年。因為舂陵河的水路運輸業發達,衍生了一系列的產業以及河道碼頭文化,歷經數百年風雨剝蝕,至今仍遺存了大批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的建筑。
白沙老街修長而又深悠,走在這條令人陶醉的老街上,兩旁仍然是鋪面林立,洞開的天井,雕花的門窗,古老的青石板,仿佛都在訴說著逝去的百年光陰,每一樣都在見證著這條老街的歷史。
在白沙還傳唱著一個民謠“白沙街道彎又長,白沙豆腐嫩又香,白沙燒餅兩面黃”,來到這里,絕對少不了白沙燒餅。
而提起白沙燒餅,當地人就會饒有興趣地聊起“龍興舂陵”的故事來。原來,光武大帝劉秀年少時與白沙燒餅的一段懵懵懂懂的情愛傳說,就發生在這里。
王莽在篡漢穩固政權后頒下詔書,將劉氏子孫一律貶為民,劉秀便返回家族發源地舂陵,開啟了他的田園牧歌生活。一日,他在田間趕農活,突遇大雨,于是跑到不遠處一間茅屋邊避雨,茅草屋的主人鄉鄉見他狼狽的樣子,從家中拿出熱騰騰的燒餅給劉秀充饑,兩人互生好感。后來劉秀上京求學,出發前,鄉鄉趕制出一包裹燒餅送給劉秀當干糧。燒餅以糖、芝麻、花生為餡,祈愿日子越過越甜;外形圓圓、兩面鼓平,寓意平安團圓;色澤金黃,具有王者之氣,寓意著必將成就帝業。
稱帝后,劉秀也一直對鄉鄉念念不忘,多次派人尋覓,但都未尋到。原來,鄉鄉為了不讓劉秀分心國事,躲到了毘帽峰頂的元帝廟盤發修道,以斷劉秀念想。在每年鬧饑荒時,鄉鄉都自制燒餅,下山奔于鄉間,將燒餅贈與鄉民。
日月流轉,白沙燒餅愈發盛名,在舂陵河一帶,男人出遠門,必會帶上妻子做好的燒餅當干糧,期許事業有成,平安歸家。而今,大凡到常寧旅游、辦事的外地人,或是到外地省親訪友的常寧人,都會隨手拎上一些常寧特產白沙燒餅,以作禮品或紀念品。
舂陵河畔地質結構復雜,礦產豐富,水流落差大,歷經千磨萬擊后,舂陵水中多奇石。宋代奇石專著《云林石譜》對舂陵石記載:“衡州耒陽縣土中出石,磊塊嵯巖,大小不等,質稍堅,一種色青黑,一種灰白,一種黃而斑,四面奇巧,扣之無聲,可置幾案間,小有可觀?!?/p>
在舂陵河一帶還有很多漂亮的石頭,白沙鎮還有不少人收藏石頭,他們會把一些精美的舂陵石擺放在廳堂或店鋪里,這些奇石也成為了當地一道奇特風景。
巡游舂陵河北上,一只只白鷺盤旋游人身邊,好像清純少男少女,時而立于沿河碼頭熱情招手迎送,時而翱翔天空,時而潛入水中,一路嬉戲玩鬧,把藍天、白云、綠水串成一道逸意慧然、美麗盎然的風景。
過了白沙鎮便是蔭田鎮,在古代,隨著水路暢通,朝廷在舂陵水下游西岸都設立了碼頭和驛站,而蔭田鎮的碼頭當時被稱為“央田碼頭”。相傳央田碼頭的周邊原是一片荒洲,唯有一棵古樟樹下有口井泉,冬暖夏涼,四季長流,鄉人以為神仙所送“陰水”,于是用此水開荒造田造林,田壟開闊,秧肥禾壯,遂呼地名央田(秧田),雅稱“蔭田”,譽為“福蔭德田”。又地居水陸口岸,鄰近耒、桂,商賈云集,后形成了央田墟場,繁華熱鬧,其仔豬、耕牛交易,名冠一方。
舂陵河兩岸不但擁有許多停泊船只的碼頭,還催生了一些便于百姓交通的橋梁。蔭田鎮東側大石橋,又名福蔭橋,始建于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由鄉紳徐玉陔四處募資修建。次年,福蔭橋遭洪水沖毀,徐玉陔再度募捐,力圖重修,卻不幸因勞累過度離世。此事感動了縣衙,后知縣親督促賀姓、羅姓二位鄉紳募資修復,最終在民國11年(公元1922年)修成。
據說當年日軍迫于太平洋戰爭的壓力,兵分幾路向華南、西南方向挺進,福蔭橋就是他們的必經之路。當地百姓為了阻止日寇長驅直入,幫助中央軍挖戰壕、筑堡壘,還這座橋上筑起了兩道防線,曾在這里和日軍激戰了兩天兩夜。
從舂陵河順流而下,一些歷史遺存星羅棋布,如同一顆顆璀璨明珠,散布在舂陵河兩岸。煙洲鎮有個戲臺,名為煙洲戲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相傳戲臺所在地為虎心,煞氣太重,不利于一方平安,故修建一座戲臺予以鎮壓。戲臺為半磚半土木結構,臺上繪有“八仙過?!钡染缊D案,寓意吉祥。戲臺歷經滄桑,抗戰期間被炸毀,此后經過多番修復得復原加固,如今煙洲戲臺已經成為常寧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古老文化符號。
除了煙洲戲臺外,位于水口山鎮康家溪畔的金聯村的康家戲臺更是全國聞名,是目前我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戲臺,水口山工人俱樂部就是在這里成立,故而有了后來震驚全國的水口山工人運動。
康家戲臺始建于清同治年間,是一座侵染了無數革命先烈的紅色戲臺,它與中國革命領袖毛主席有著深厚的淵源。1922年4月底,毛澤東在夏曦、彭平之陪同下由長沙到水口山考察工人現狀,當時毛澤東一席人就住在戲臺不遠處的“康漢柳飯店”的二樓,還曾在飯店召開地下黨組織秘密會議,至今飯店舊址里仍保留著當時領導人開會的房間,如今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11月27日,3000余名工人在康家戲臺成立了“湖南省水口山工人俱樂部”。同年12月5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水口山舉行了震驚全國的工人大罷工,并取得偉大勝利,實現了工農聯盟武裝奔赴井岡山,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據《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井岡山斗爭”中記載:“邊界紅軍的來源,有湘南的農民和水口山的工人,水口山工人武裝是紅軍的中堅力量?!?/p>
距離康家戲臺幾百米處的“水口山工人運動陳列館”,是首家國家AA級紅色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走進陳列館,一幅《水口山工人大罷工》的圖畫映入眼簾,生動再現了當年水口山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場景,在展館里展陳的一百多件實物和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全方位地展示了水口山工人運動光輝歷程,詳細介紹了水口山工人大罷工歷史事件,每年有不少游客來此感受那段壯闊的崢嶸歲月和輝煌的紅色歷史。
在距離茭河口不遠的小洲村,2014年年底,一把考古探鏟打破了這里的寧靜,省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吳順東就在這里發現了“江洲城址”歷史遺跡。
這是座3000年前商周古城遺址,遺址中地下文化堆積豐富;遺存的古城墻、護城河等遺跡規模宏大,城內面積達18萬平方米,可與中原地區古王城媲美。而遺存的商周窯址、冶煉遺址、鑄造加工等遺跡,更是把水口山采礦和冶煉歷史提早了2000余年,在這里出土的印文硬陶紋飾種類、數量眾多,涵蓋了我國迄今為止已知所有紋飾類型。這座遺址大發現,填補了常寧以及湖南歷史的一段空白,改寫了“南蠻”歷史,將常寧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推向新的高潮。
奔騰不息的舂陵河,在一路浩歌中逶迤北上,流淌在美麗充滿詩韻的常寧大地。大義常寧行第一季六期節目,從舂陵與湘江相交的江洲城址開始,又到這里結束,即將告一段落,在這2046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山四水演繹著浩瀚的山水大義,譜寫出燦爛的人文大義,孕育著常寧兒女,既豪爽俠義,又美麗多情;既英勇尚武,又文采飛揚。在這里,還將有多少的山水大義與人文大義,敬請期待我們的下一季,不見不散!
來源:大義常寧
作者:尹明 李洋源
編輯:源源
本文為常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interworkboots.com/content/2020/06/18/741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