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大義常寧行》之五:御封毘帽峰

來源:大義常寧 作者:尹明 李洋源 編輯:源源 2020-06-27 18:36:54
時刻新聞
—分享—

大義在常寧,常寧有大義。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第五期《大義常寧行》。巍峨延綿的大義山被大自然賦予了諸多的秀美風光,它向人們展示出浩蕩的山水大義,今天我們將走進大義山的“翹首龍頭”毘帽峰,感受耐人尋味的奇峰古剎。

毗帽峰42.jpg

在常寧與耒陽交界處的舂陵河中,因河水激流回旋、沙石堆積而形成一洲嶼,在此洲嶼的南邊有一墟市,物阜民豐,百姓嘉樂,因而得名“陽嘉洲”。據史料記載,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時,沿舂陵河而上,行至陽嘉洲時,仰望大義山,巍峨延綿,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山峰突傲眾嶺,直插云霄,峰頂有廟,形狀猶若毗盧帽;又見其與南岳毗鄰,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當即豪情大發,金口一開,御封此峰為“毘帽峰”。

毗帽峰4.jpg

驅車從城內出發途徑三角塘、蔭田和西嶺,大約45公里路程,就來到了白沙鎮。毘帽峰,突矗于大義山中,海拔509米,靈山福地,古風岸然;恰似龍頭昂首,古又稱其為“龍頭峰”,與大義山的“龍身”牛跡石和“龍尾”的至圣寺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形成一條滾滾巨龍,勢不可擋,激人奮進。毘帽峰景觀獨具,周圍群山起伏,四時各有景色,故此又被冠以“毘帽山色”,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來此登山賞玩。

毗帽峰45_看圖王.jpg

置身毘帽峰山腳下,兩旁古木參天,婀娜多姿,透過枝葉還可以隱約看到被云霧半掩著的山巒,順著小道漫步而上,呼吸著這里的清新空氣,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毗帽峰8.jpg

行走在毘帽峰的山間,山韻妙曼,怪石嶙峋,沿途眾多碗口大、瓶子狀的石頭,它們若菩提、似觀音、貌老翁,形態各異,漫山可見。相傳當年女媧煉石補天,煉出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補天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其余石子撒落凡塵,遺落至大義山脈,以“龍頭”毘帽峰為最。石頭饋贈了這片土地特殊的氣質,這里生長的生姜都無渣,因此被稱為“無渣生姜”,全國聞名。而這里的石頭則經天地溫養,奇石生焉,因而成為這里一道奇特的風景。

毗帽峰14.jpg

“大義山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每年的春夏之交,在大義山便能看到“東牡丹,西杜鵑”的景象。毘帽峰下五門牡丹遠近聞名,“北洛陽,南五門”,而五門牡丹更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改唐立周,設宴慶功,御花園中百花齊放,唯獨牡丹沒有開放,于是武則天大怒,下令將牡丹發配到洛陽。一株紅牡丹在途中顯了仙形,變成了一位紅衣少女,一路逃到了大義山。因為貪戀毘帽峰的美景,于是在此扎根。但南北有異,初來南方的牡丹仙子水土不服,于是昏睡了800年。一日,正德皇帝游毘帽峰,碰巧路過,便救起牡丹仙子,并親身照料,牡丹仙子沾染王者之氣蘇醒過來,隨后二人日生情愫,仙子為感謝皇帝救命之恩,以身相許,一夜纏綿悱惻后,“王者之花”當晚怒放枝頭。一夜之間,滿山爛漫,大紅的、玫紅的、粉色的、白色的牡丹,分外鮮艷!此后,每到春夏之交,南方難得一見的牡丹在毘帽峰下競相綻放,一朵朵牡丹從石縫中“蹦”出來,漫山遍野,一簇簇一叢叢,嬌艷欲滴,與黑白相間的山石相映成趣,如同一幅潑墨山水畫,美不勝收。不少游客慕名前來,欣賞這里花開美景,聆聽和感悟美好愛情故事。

毗帽峰13.jpg

牡丹是美麗詩意的,更是吉祥福壽的,千百年來,這片土地滋養著牡丹,而牡丹也默默地護佑著這方土地上的人,這里的村民身強體健,年歲高的老人也仍是精神矍鑠,因此,這里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毗帽峰18.jpg

沿途一路觀山賞石,不知不覺來到了半山腰,古香古色的“靜樂庵”就在眼前,紅柱綠瓦,庵院內靜謐安寧,一旁的大香爐看上去也頗有些年月。

毗帽峰19.jpg

相傳明朝時期,臨武一位侯爺慕名賞游毘帽峰,贊嘆此處秀麗幽靜,于是在此處興建一庵,取名曰“靜樂禪林”,供奉三寶佛像。清朝時期,經過多次修繕和擴建,又在1958年被拆毀;直至1999年常寧、耒陽和桂陽三縣鄉民又重建大雄寶殿、玉皇殿及生活用房等?,F如今,這里供奉著如來佛、十八羅漢、彌勒菩薩、真武真君、文昌帝君等塑像,掛有“靜樂禪林”、“慈航普渡”、“文安天下”、“武衛乾坤”等匾額。

毗帽峰21.jpg

從靜樂庵出來,一條青石古道映入眼簾。當地人介紹,這些青石板臺階從山腳一直延綿至毘帽峰山頂,共有9999級,寓意著九九級數,順著陡峭彎曲的青石古道就能登上毘帽峰。

毗帽峰24.jpg

沿青石古道拾級登山,路徑七里許,一路野花素草,怪石嶙峋,處處彌漫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站在高處的臺階環顧四周峰巒,看松竹搖曳,觀云海浮沉,之字大道伸入云間,真謂“身登毘帽峰,昂首向天穹”。行至毘帽峰的山巔,在云天相接處,赫然矗立一廟,曰“元帝廟”。

毗帽峰25.jpg

相傳,公元前395年,元始天尊為探尋太清圣人太上老君在大義山主峰牛跡石留下的足跡,來到了大義山,恰逢毘帽峰附近山中的群妖作怪,于是元始天尊施法降牛,群妖見勢不妙,紛紛逃向舂陵河,其中一頭犀牛妖怪逃至山腰時,被道術點中,化為一塊巖石,但身體仍傾向舂陵河方向,惟妙惟肖,被當地人稱為“犀牛望月”。當地村民為感激元始天尊之恩德,便在峰頂建起了“元帝廟”。因山高風大,建“元帝廟”時用鐵瓦所蓋,故又稱之為“鐵瓦寺”。香火盛行,方圓百千里百姓紛至而來,絡繹不絕,成為當時湘南道教名觀。

毗帽峰31.jpg

元帝廟旺盛,山上卻無井水,跋山越嶺而來的鄉民,無解渴之水。元始天尊憐眾生疾苦,于是施法,將舂陵河的水引上山,泉涌成井,夏不干涸,冬不冰凍,百姓將這口泉稱為“神仙泉”。凡來此鄉民,必虔誠飲水一瓢,以謂“上善若水”。

毗帽峰33.jpg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古以來,秀美山川都是人杰地靈的,毘帽峰自然也不例外。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大思想家、理學鼻祖周敦頤任郴州汝城縣令,于舂陵乘船經過常寧,聽聞元帝廟神圣至極,于是登峰游覽,行至大義山起脈處時,巧遇大理寺臣程響,相談之中,程響佩服周敦頤的才學和人品,遂讓兩個兒子程顥、程頤拜周敦頤為師。濡染了大義氣息,二程在師父的教導下,刻苦鉆研,后成了理學一代宗師。公元1064年,周敦頤移任永州通判,再次途經常寧,見這里天地干旱,百姓餓殍,周敦頤雖然俸祿甚微,但仍然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布粥恩施百姓,并在大義山東麓平安村結廬愛蓮堂,傳授儒家經典,提倡“仁育萬物,義正萬民”。其遺風為后世景仰,如今在西嶺鎮平安村立有周敦頤塑像,愛蓮堂和孝文化廣場。

毗帽峰26.jpg

相傳當年正德皇帝也曾到元帝廟朝拜,還御筆題寫了“乾坤都到眼,日月正當頭,果是名山”十四個大字。而在元帝廟里,還供奉著三尊菩薩,這三尊菩薩便是當地有名的“毘帽仙王”了。

微信截圖_20181227155313.png

相傳在明朝時期,有徐氏、曾氏、謝氏三人相約,一同到毘帽峰砍柴割茅。突然,有三尊木刻的菩薩突然從茅草中蹦出來,三人認為是天意,保佑他們人興財旺、子孫發達,當地風調雨順。于是,商議將三尊菩薩供奉在毘帽峰頂廟里,尊為“毘帽仙王”。此后,當地幾個村果真風調雨順,平安和諧。后每年徐氏、曾氏、謝氏都會帶著自己的子孫到毘帽峰燒香還愿,感謝毘帽仙王的庇佑。

微信截圖_20181227155422.png

在每年農歷六月初一這一天,輪流由一個村負責把菩薩從毘帽峰接下來,沿途,龍獅騰舞、鑼鼓震天,村里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聚集,參加“接菩薩”,在各個村進行游行后,再把毘帽仙王的神像安放在村里的祠堂,供奉一個月,這便是當地有名的“接菩薩”。從沒間斷過一年,長來長往,便成為了這里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毗帽峰43.jpg

千百年來,山廟歷經滄桑,屢毀屢建,迭更而不失其之義,偉存至今仍存留古跡,惠光普照。從道家元始天尊的悲天憫人,到儒家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思維衍射;再到毘帽仙王的恩澤世人,飽含著毘帽峰豐厚的人文底蘊,凸顯著道儒釋融合一體的深刻精髓,正所謂“晨滴露,日當空,游人香客醉朦朧。佛門圣地猶如畫,庭院優雅瑞氣彤?!?/p>

毗帽峰48.jpg

移步于前,在寺廟的正前方有一觀景臺,孤懸于毘帽峰的石壁。立于觀景臺之上,視野千里,前瞰舂陵河谷,江水似玉帶,蜿蜒南來,飄然北去;右望大義山,峰巒如聚,聳峙云霄;左眺鄰市耒陽,丘陵起伏,連綿不盡;近處,云海翻騰,彌漫山谷;遠處,農田村舍,鱗次接比;萬千氣象盡收眼底,不禁令人感慨“如此異峰古剎,邑人之福也?!?/p>

毗帽峰44.jpg

欣賞毘帽峰的如斯美景,感悟這里豐厚的人文底蘊,在暢游山水之余,收獲一種愜意的享受;有時間還可以去附近的白沙老街,感受老街古老的商貿建筑群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品嘗一下白沙的特色美食。好的,感謝收看本期節目,我們下次見面!

來源:大義常寧

作者:尹明 李洋源

編輯:源源

本文為常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interworkboots.com/content/2020/06/18/7418211.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常寧新聞網首頁
在线观看三级片网站,精品人妻久久无码专区,家庭乱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性交,欧洲A级无码久久久久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