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在常寧,常寧有大義。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本期《大義常寧行》。這期節目將帶領大家走進大義山至圣寺,在義的過程中去感受福的意愿。
大義山,屬南嶺山余脈,地處常寧東部,全長5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物種豐富,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4種,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置身其中,“靈草滿巖阿,息息香撲鼻”。
相傳清順治年間,且拙和尚在此山中修行,問道山水,見山石樹林如佛陀,山嶺如同佛祖的兵器,圣像威嚴,在佛法上有“大義”;又發覺遠處的高臺可以用來聚集賢人,堤壩就像迎客的大堂,樹林讓人安寧快樂,事物“大”有用處,在本質上有“大義”;還看到山上的石頭形態各異,宏觀壯麗,在山川地貌上有“大義”。感受此山意義深刻,內涵重大,不可估量,處處彰顯著“大義”,山名由此而來。
清人段永曇曾有詩贊曰:“游遍群山見此山,洞天獨辟信清閑?!蔽∥〈罅x山峰巒疊嶂,一步一景,一峰一秀,一坳一故事,無不令人樂道稱奇,流連忘返。遠望大義山,呈龍勢,毘帽峰似龍頭向南昂伏,牛跡石如龍身主背,至圣寺處為龍脈尾,在陽光的照耀下,正欲騰飛,氣勢磅礴,令人心潮澎湃。
大義山不像喜馬拉雅山那樣高聳雄偉,終年覆雪;也不像五岳那樣雄奇險秀,天下一絕;倒像一位素面朝天的鄉村母親,不粉飾、不炫耀,用它的倔強、寬厚、多情孕育著常寧兒女,因此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義岳”。
從市內出發,驅車沿著320省道東行,約10公里路程,就來到了大義山腳下。正逢金秋時節,收摘后的茶樹開出了花朵,芬芳四溢。講起油茶樹的由來,更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大義山腳下住著一位老漢。一天,他無意間發現一棵結滿果實又開滿白花的樹,驚奇之余便把這棵樹移栽到自己房屋旁。不出幾年,他的房前屋后就長滿了這種樹。每到金秋時節,累累碩果掛滿枝頭,紅的似火,綠的如黛,隨之盛開的茶花,雪白圣潔、芬芳四溢。
八仙中的張果老云游經過此地,遠遠地聞到一股異香,于是騎驢下凡探查,并向老漢討得一袋茶籽帶回了天宮。太上老君將茶籽用八卦爐煉出了像金水般透亮的油,奇香溢滿天宮。為嘉獎張果老查訪之功,玉帝就賜名為“查油”。后因此樹像茶葉樹,口耳相傳,便成了今天的“茶油樹”。如今,大義山腳下到處是連片的油茶林,“百里油茶產業帶”更是蓬勃生機。
都說“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好風水的地方就有修行人,古往今來,大凡是中國的名山都與宗教有關,大義山也不例外,在它的深處,就藏著一個名寺——至圣寺。
至圣寺藏于大義山山腰之中,坐南朝北,依山傍水,蔚為壯觀,香火延綿,歷史悠久。相傳,順治二年(1645年)秋,隱居在常寧乳峰的且拙和尚騎著白馬率眾徒到廣東南華寺參禪悟道,途經常寧漁池馬家橋時,坐騎突然左轉朝七里坪山谷煙竹湖方向奔去,奔至大義山山麓止步,昂首嘶叫,左前腳抱地不再向前。
且拙和尚下馬,舉目環顧,古樹參天,鳥語傳耳,四周山脈像蛟龍出海,騰飛匯聚于此,四條小溪匯成一條小江如玉帶般蜿蜒伸向山麓,中間天成一塊開闊平地,且拙和尚嘆為觀止,此乃建廟普度眾生最佳之所,并以五龍飛至佛門圣地之意取名“至圣寺”。至圣寺前方的一池碧水,也因此得名“至圣泉”。
為建廟宇,且拙和尚率弟子四處化緣,披星戴月五載,開山建寺,七進四橫,先后興建了至圣寺、大雄寶殿、藏經閣等。寺院規制宏偉,為清代民國時期縣內叢林之冠,名貫江南。日月如梭,歲月更迭,至圣寺起伏跌宕,歷經戰火洗禮而后“浴火重生”?,F如今已呈現出蔚為大觀之勢,以更為宏偉之勢重拾昔日的名寺之名。
至圣泉,現如今也是放生池,碧波蕩漾,水中央巍然屹立著一尊三面觀音圣像,神圣至極。往前走便是至圣寺大殿,香煙繚繞,梵音裊裊,比起城市的喧囂,這里更多了一份清幽脫俗的寧靜感。
“樓傳度世經三藏,門枕降龍水一灣”,近10個球場大的至圣泉遠古而幽深,深沉而寧靜,匯集山林的精華。
瀕臨至圣泉的萬佛殿,仿照南岳大廟而建,建筑面積1400余平方米,大殿高28米,由72根墩柱支撐,中供8米高釋迦牟尼銅塑像,金光閃閃,氣勢磅礴,令人肅然仰慕。萬佛殿中后軸的大悲殿,供奉有全國少見的三面千手觀音和獨特創意的佛教浮雕。大殿中千手觀音像高10.6米,周身42臂,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殿內四壁塑有84尊觀音化身像、七大明王和百余尊小佛像,全部由樟樹雕刻而成,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敬畏。
從大悲殿出來,登百級臺階,便來到了祖師殿。殿內供奉的騎著白馬的雕塑便是凈納禪師佛像,后世弟子為了感念且拙和尚開創了至圣寺的歷史和佛教文化特意修建此殿。
祖師殿左側往南約200米處,一條瀑布從山谷間飛流直下,令幽靜的山林,頓時滔滔,動靜結合,相得益彰,瀑布下深水龍潭,相傳這便是“五龍”飲水之處,盛夏之時清爽怡人,是為避暑的絕佳之處。
站在祖師殿向右觀望,海拔900余米的獅子腦山,穩穩地擋住視野,竹林茂盛,從山腳包裹至山腰,顯得尤為豐滿;山邊懸崖峭壁,險象環生;山頂則怪石林立,野樹叢生。山頂南面仰面“躺著”一位石頭老人,被稱之為石眠老人,似乎正在思考人生的真諦。而“石眠老人”面前“跪著”五塊石頭,猶如五位子女,圍坐在父親跟前,傾聽父親教導和孝敬父親,僧人稱其為“五子行孝”。
離此不遠處,有一塊10平方米寬、平展如境的巨石。傳說當年“孽龍”作怪,將藏經樓的經書全部用水噴濕,且拙和尚見狀,求助上天幫忙,于是觀音菩薩叫一仙人下凡,將經書全部搬到這塊大石頭上烤曬,將經書曬干,且拙稱此為天賜“曬經臺”,由此得名“曬經臺”。
萬級臺階長約630米,寬48米,恢弘之勢展露天地。登上萬級臺階便是至圣寺近年新造的一大景點——南天門。從南天門處極目遠眺,“五龍拱圣”意境顯露均可見。古寺悠然的坐落于山谷,三面環山猶如天兵神將貼身護衛,至圣泉猶如一顆透亮的藍寶石鑲嵌其間,耒陽、衡南、祁東、祁陽、衡東和常寧等6個縣市的風貌依稀可見。此情此景,美不勝收,正如清人吳奎詩中所云:“豁然忽開朗,洞天清景備。群山列糾紛,昂藏勢軒輕?!?/p>
“行行重行行,煙竹一湖翠。左旋入森林,沙徑曲而邃?!甭皆诖罅x山中,茂林修竹,溪水潺潺,竹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清人吳奎意境隨處可感尋。但要體驗一番齋菜的味道,還是得去至圣寺的齋堂。
修行之人將進食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用齋時不得說話,飯碗要端起來,不得遺剩飯菜。而齋菜的妙處在于,既有葷菜的形與味,又去其飽滯與肥膩,各樣食物分配均衡,對身體亦有好處,若有緣在此吃齋,懷著一顆虔誠的心細細品味,亦是別有一番美味。
“一塵飛不到,長在此山中。玉殿清光滿,危樓紫氣籠。鐘聲和梵唄,香氣貫慈風。重重無盡藏,幽僻豈能窮?!边@是前人釋凈納為至圣寺所詠詩詞,將至圣寺的文化與自然恰到好處地融于辭藻中,令人無比神往。置身大義山至圣寺,必有“古剎挑燈校玉篇,繩床入定盡悠然。微嫌寺里鐘聲早,驚破如來夢覺天”之感。
許多到此游玩或禮佛之人,難以說清到底是為名寺還是為自然的“寶庫”所吸引,但不論前者或者后者,來此之后便都變得不那么清晰,而在行走和聆聽中將二者融為一體,彼此無法再分割。當你踏入其中,文明與生態之氣便迎面而來,帶你進入生態文明之旅。好的,感謝收看本期節目,我們下期再見。
來源:大義常寧
作者:尹明 李洋源
編輯:源源
本文為常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interworkboots.com/content/2020/06/18/741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