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在常寧,常寧有大義。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本期《大義常寧行》。今天,《大義常寧行》走進塔山,去感受一下別具風味的瑤鄉風情。
塔山瑤族鄉,是衡陽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位于常寧西南60公里邊陲山區。史料記載,阿育王疊石建釋迦真身舍利白玉寶塔九座,此為第九,“石塔嶙峋,半出天外,白石層疊,突兀崢嶸,疑若鬼工?!币蚨麨樗?。
這里人文薈萃,歷史悠久,自元朝起,便有瑤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民俗文化。塔山境內秀水潺潺,峰麓而分,一流向東,曰“東江”;一流往西,曰“西江”。兩條姊妹江匯成“人”字形,加上塔山山頂那一點,成了一個靈動的“義”字。東江和西江從遠古而來,穿梭懸崖峭壁與峰壑林海,把常寧的山水美景演繹得淋漓盡致,塔山由此被譽為“水的源頭、林的海洋、云的故鄉、天然的氧吧、攝影師的天堂”。
從常寧出發,沿S320,經蘭江、洋泉,大約40分鐘的車程,便來到了塔山底下。這條石板鋪成的小道便是塔山鹽茶古道,過去,這里是通往湘南、粵北、桂北的交通要道,如今成了人們探尋塔山遠古的階梯。
鹽茶古道歷史悠久,從塔山穿境而過,是我省保存最完好、路徑最長的鹽茶古道。上鹽茶古道,有一段道更是七上八下、崎嶇陡峭,令人望而生畏,這段路長約15里,因此被當地人稱之為“十五嶺”。雖經過了千百年的洗禮,青石板依然亮滑,走在這古道上,兩旁溪流涓涓,灌木叢叢,仿佛還可以聽到隱隱遠去的腳步聲。
沿洋塔公路一路前行,來到了塔山風車口,站在這里,登高望遠,云海莽莽,滿目青山,美不勝收,確實讓人感覺心曠神怡。但這里,還不是塔山的最高峰,真正的最高峰是天塘山。
站在塔山之巔,“東觀四洲地,南看九嶷山,西察零陵景,北望美洞庭”,更加令人豁達、神怡。每年四月,塔山杜鵑花競相怒放,滿山紅透,吸引著八方游客。若是在冬季,登上塔山極目遠眺,雪海茫茫,山野素裹,峽谷深澗,玉樹瓊枝,更是一派雪域風光。
神秘遠古的東江源頭,也就在這塔山之巔。在山泉溪水的浸潤和千萬年的沖擊下,東江兩岸峰巒疊嶂,古木林立,杉竹萬頃。三疊、五疊、七疊瀑布形態各異,跌水、飛泉、溪潭隨處可見。
東江峽谷,溪水清澈見底,絕對是溯溪的好地方。而在東江兩岸,茂林修竹,郁郁蔥蔥。傳說,當年蔡倫發明造紙術,就是東江的竹子給了他靈感,此后,其它地方造紙起初必須要用東江的竹“娘娘”做引子。
相傳,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蔡倫任尚方令后,一天不經意來到了塔山東江游玩,忽見一簇枯枝,上面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猶如寫字的絲綿。蔡倫如獲至寶,乘興詢問東江人,原來是漲水時沖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了,又沖又泡,又漚又曬,就成了這爛絮。不久,蔡倫率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來到東江,利用東江豐富的水源和樹木竹子研究造紙,經過不斷探索和多番改良,終于造出了令世人稱贊的“蔡倫紙”。
這里不僅有蔡倫的造紙傳說,更有宋朝升國公主留此清修的美麗故事。相傳,宋仁宗為訪黃帝南巡足跡,下洞庭,入湘江,從塔山而上九嶷。隨行的胞妹升國公主因喜愛塔山東江的優美素雅,民風淳樸豐厚,于是留此拜師清修。
塔山有棵紅豆杉,傳說就是升國公主親手栽種的,歷經千年,這棵樹已是樹干粗壯如盤,枝葉繁茂濃密,華葉如蓋。更神奇的是,陽光燦爛時,男女搭配到樹底下,紅豆杉樹就會噴出絲絲細雨,太陽越大,細雨就越多,令人倍感神圣,因此,被當地人稱之為“晴雨樹”(情侶樹)。
“千年紅豆晴飛雨,萬竿翠竹風帶香”。傳說中的升國公主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栽下了神奇的“晴雨樹”,也為瑤鄉種下了一片受用不盡的青青茶園。據《塔山記》記載,阿育王筑的白石寶塔上有數株茶葉樹,公主每年清明前都會親手采摘制茶,進貢皇兄仁宗,仁宗以長沙白鶴井水泡茶,茶味清香、甘醇,且茶水中清晰可見其妹升國公主清修的身影。后公主仙去,其名永垂,其茶永醇。
瞧,這個便是聞名遐邇的塔山山嵐茶。在高山云霧的滋養中,塔山茶葉能夠長期保持鮮嫩而且富含芳香物質,將茶葉加杯沖泡后,茶色翠綠透亮,醇厚清爽,清香四溢。這里的瑤胞說,采茶不能用指甲掐,要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把嫩芽扯下來。
五十年代初,塔山瑤民趙永興曾將此茶精制寄獻給毛澤東主席,中央辦公廳代為回復,盛贊此茶醇香,此情篤厚。八十年代,此茶被冠為“塔山山嵐茶”,名列湖南名茶,暢銷國內國外。目前,塔山茶園面積已發展到5萬余畝,被評為全省唯一的“生態有機茶之鄉”。
雄奇瑰麗的東江,更是一條英雄之江。在這里,傳唱著趙金龍、趙福財反抗壓迫的抗爭悲歌;也流傳著奉虎滿苦練茅兵起義,三支神箭奪皇位的動人故事。
清朝順治十一年(1654年),著名哲學家王船山,來到塔山下洋泉西莊源隱居。據史料記載,王船山在這隱居三年中,完成了《老子衍》《黃書》等重要著作,并著手撰寫《周易外傳》。20世紀初大革命時期,中共地下黨組織在東江一帶,常以石屋嶺三亭一庵為“交通站”開會聯絡,革命烈士肖震球和眾多進步青年就是從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東江也因此成了“紅色的搖籃”。
如果說東江是雄偉傳奇,那么西江便是瑤情萬種。千百年來,瑤族同胞在西江兩岸繁衍生息,讓這片青山綠水烙上了鮮明的民族印記。
西江是東江的姊妹河,與東江同源,九曲十彎,奔騰不歇,流至蒲竹村境內青蛇山時,忽地峰回路轉,平緩若止,碧水似鏡,青山疊嶂,綠蔭盡染,倒影如畫,似一青蛇橫臥于此,被譽為“青蛇灣”。
在青蛇灣有個傳說,相傳在南宋時期,青蛇為了躲避法海的追殺,逃到風景如畫的塔山,遍體鱗傷的青蛇被當地瑤民所救。青蛇被救后決心留駐此地,永久守護瑤山平安。
瑤民集居山區,氣候潮濕,易患風濕性關節炎等各類風濕病痛。青蛇為報答瑤民恩情,利用當地豐富的中草藥材配制風藥藥方。此后,這里的瑤民每有病痛便采摘配制,熬成湯藥服用,這種獨特的風藥被人們譽為“瑤家風藥”,常有藥到病除之效,被瑤民奉為“神藥”,久而久之,聲名遠揚。
在瑤鄉,客人進門前一定要和主家一同敬酒同飲,這種迎賓儀式,不僅是他們流傳下來的風俗,更是瑤民對客人的尊重和歡迎。
塔山瑤鄉特有的瓜簞酒,真的是清醇甘冽,別有一番風味。
瑤民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
瑤族婦女善于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于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并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
而要說起瑤鄉的民俗文化,最撩人心魄的莫過于這清新明快,極富生活氣息的瑤歌了。
瑤人無事不成歌,瑤山無處不有歌。他們常常是觸景生情,放開喉嚨就無拘無束地唱了起來,你唱我和,一呼百應。而要說起瑤族盛大的唱歌活動,當然是座歌堂了,即塔山瑤鄉人民稱之的“談笑”。
舊時瑤民住在“深山之處,鳥宿之方”,住宿條件簡陋,喜慶客多時,來客往往無處住宿,而山高路遠,又無法當日往返,于是就“兒孫飲酒連歌唱,不理東西夜不眠”,歌聲通宵達旦。特別是到了每年的十月十六日盤王節,這一天,男女老少一派節日盛裝,歡聚一堂,連唱三日三夜,鼎盛時可達六、七日不散。隨著瑤歌的興起,舞蹈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瑤族人民的生活中。
瑤族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瑤族舞蹈長鼓舞。在這長鼓舞的藝術語言里,有講述瑤民造房過程的,有描述人們舂米、篩米、扎頭巾、捆腰帶等勞動生活情景的,還有模仿金雞展翅、青蛙爬壁等動物形態的。它們的表演動作有的粗狂豪放,有的細膩含蓄,有的如龍騰虎躍,有的似流水行云,讓人賞心悅目。
千百年來,塔山瑤胞在西江兩畔,創造了諸如瑤家臘肉、西江河魚、干蕨干筍、瑤家野菜等獨特的飲食文化。每每有客人到來,這些菜便是招待貴賓的佳肴,伴著濃濃的菜香瑤鄉人民的熱情和濃郁的民俗民風隨之撲面而來。
瑤族人民喜歡用載歌載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歡迎重要賓客,慶祝隆重節日,他們會點燃篝火,圍成一個圈,手拉著手一起縱情歌舞。
參加完瑤族人們熱情的篝火晚會,好客的瑤族同胞用他們的傳統手藝――抖糍粑,招待遠方來的客人。
而在每次節慶活動中,瑤族同胞都少不了“抖糍粑”,它是瑤鄉人一項延續幾百年的民俗活動?!岸遏亵巍?,需將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洗凈,蒸煮后再移至石缸捶抖熟稔后,沾上黃豆粉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塔山瑤族人民在如歌歲月里,不僅創造了燦爛的音樂、舞蹈、雕刻、刺繡、紡織等文化藝術,而且還創造了獨特的節日文化、婚俗文化、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每一種文化,每一種風景都如瑤歌一般悠長,耐人尋味,值得品味和體驗。
在塔山,可以春賞花、夏漂流、秋登高、冬賞雪、可以住瑤寨,賞杜鵑、抖糍粑、品茗茶、吃瑤菜,這里的山水人文,定會讓人不虛此行。在去塔山的路上,還可以去洋泉泉峰觀、洋泉湖泊去看看,還可以去彌泉林場,去看下猴子潭、千年花櫚木樹,呼吸一下森林小鎮的清新空氣。好,感謝收看本期節目,下期再見。
來源:大義常寧
作者:尹明 李洋源
編輯:源源
本文為常寧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winterworkboots.com/content/2020/06/18/741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