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3日訊(紅網常寧站通訊員 劉玉 吳魯西浪)南馬火石橋古民居群位于常寧市白沙鎮西南的南馬村,其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典型湘南地區建筑特色的古建筑,對研究當地古建筑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實物范例,于2015年被衡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保護單位。

李顯祿是該村的村民,今年76歲,高中文化,在他那里,我們了解到當地人流傳下來、以及他親歷見證關于火石橋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據了解,曾經位于古鎮白沙老街南端一公里左右,有兩座被石板古道隔斷的大小山丘,兩山相隔不到二百米,位于西面的山丘稍大,長約數百米,高約十幾米,西高東低,呈傾斜形,山的北面是一個圓形凹谷,谷底一個天然水池,山丘沿低谷盤繞,儼然宛如一條長長的青龍在水池岸上休眠。山丘的南面是一片沃野,一條清澈見底長年不渴的溪流由此緩緩流入舂陵河中,在溪流與石板古道的十字交匯處,架起了一座大木橋,不知何年何月,木橋被火燒掉了,所以當地人們習慣性稱此地為“火燒橋”。后來,善良之士在原址上用石板將燒毀的橋修復,隨后便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火石橋”。

曾經這條石板古道南通桂陽、廣東,北通常寧、衡陽、湘潭、長沙,再加上舂陵江南北通航,給白沙鎮帶來了無盡的繁榮與昌盛。此地舊時酒坊、肉鋪、藥店、南雜百貨等應有盡有,甚至還開設“蘭星樓”娛樂場所,供南北來往的客人尋歡作樂,這便為位于要塞位置的火石橋后來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明朝成化年間繁榮昌盛之時,有一位富商“友相公”因為經常外出常寧、耒陽、永興、衡陽一帶經商,故時常路過此地,見此地人煙稀少、山清水秀、地勢開闊平坦、水陸交通極其便利又鄰近商業重地——白沙。便在此地搭建了一棟上、下首各十間住房的土木結構大瓦房,取名《朝陽第》,然后攜帶家室從桂陽遷居到此地。此房在鼎盛時居住人數多迏六十,建房后尋找飲水之源刻不容緩,便在村西首首掘一井,這井便歷時五百多年沿用至今。而后,開墾耕地、種植草木、開挖水塘,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每逢春二三月,池塘邊一片桃紅柳綠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池中、水鴨在池中歡快的戲游、青蛙在池中低鳴、姑娘們在池邊洗衣嬉鬧,美景如畫引人入勝。

隨著生活條件及設施不斷完善,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到此處安家落戶、繁衍子嗣,到了清乾隆年間已有二十余戶,此后子孫瓜瓞綿綿,人口逐漸倍增。然也漸漸出現了居住問題,直至嘉慶年間,有個從小機敏過人,學業奮進的少年,名為李盛湖,步入仕途青云直上任朝儀大夫,得到主上允肯回來大興土木,先后建造《隴西世家》、《鳴鳳世家》、《龍門第》等多個大型磚瓦房。
為發展教育事業,全村人聯合起來在村莊東面建起一座占地約六百平方米的大型樓房,這就是我們現在還能清晰看到的布局精巧,雕刻精美的《李氏宗祠》。祠堂正廳供奉先祖牌位;上廳作為用于處罰族內不孝順父母或好逸惡勞不務正業之徒的執刑堂;大廳兩邊樓上樓下用作孩童讀書的教室;中廳則栽種花草,用作露天花園;中廳兩側則為廚房和教師宿舍;樓上兩側是兩座義學糧倉(專用于學習成績優異但家境困難的學生)。其祠堂結構合理,布局嚴密,在當時的土木建筑中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為方便南來北往的行人過客,便東西擴展火石橋、建成涼亭、設立院落及住房、開設酒坊,處處民康物阜。建筑群與古松柏交相輝映,形成天地合一的自然屏障,把守在火石橋的東方。
如此傳奇的火石橋,自然也是英才輩出。道光年間,安秉公次子被封朝儀大夫,其夫人被封為恭人;同治初年,定釧公被授知事;民國時,朝棟(字振邦)先后先后任云南中學教師、省民族語言會研究員;其弟弟朝材(字振東)大學畢業后也先后任湖南省湘潭市地理教研員、湘潭市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及湖南省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等,火石橋優秀人才層出不窮如雨后春筍。
現今保存有清代時期古建筑12棟,古井1口、古塘1口、古樹2棵。古建筑座北朝南,磚木結構,進深三進,面闊三間,硬山頂,小青瓦,跌落山墻,金字屋形制,前檐廊分無檐無廊式和龍骨卷棚式的獨特磚木結構無不是在向后人展示著獨屬它的輝煌傳奇色彩。

如果歷史是首詩,那么火石橋必然是其中最雅致的文字;如果歷史是幅畫,那么火石橋必然是其中最美麗的風景;如果歷史是首歌,那么火石橋必然是其中最悠揚的樂曲。守護文物,守護歷史,守護這個傳奇般的火石橋。
作者:劉玉 吳魯西浪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