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特色文化品牌
一、 常寧版畫品牌
常寧版畫是目前我省唯一幸存的版畫群體。常寧版畫群體隊伍走過了風風雨雨五十多年歷史,有過喜悅,也有彷徨。但是,常寧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始終認為,常寧版畫是常寧人對外宣傳的一個形象窗口。多年來,培養少兒版畫作者三百余人,創作少兒版畫作品1000多幅。2005年12月宜陽小學被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命名為全省唯一的少兒版畫創作基地,常寧版畫后繼有人。2000年,洋泉鎮和宜陽鎮先后分別被湖南省文化廳和衡陽市文化局命為版畫藝術之鄉。
常寧版畫是燦爛的常寧文化中一張樸實而美麗的名片。它來源鄉土,扎根鄉土。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常寧版畫已近50年的歷史。在常寧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常寧版畫領軍人吳國威先生的帶領下,培養了一個在全國享有盛譽的版畫群體,并創作一大批精品力作。常寧版畫曾三次晉省展出,國家、省、市各大媒體對常寧版畫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和拍攝,電視專題片《版畫鄉情》于1996年在中央電視臺和美國熊貓臺播放,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湖南省委宣傳部領導蔣祖烜撰文:常寧版畫是湘南大地絢麗的藝術奇葩,是鄉土藝術家協會搭建的一座輝煌的藝術殿堂。湖南省文聯領導對常寧版畫說了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常寧至今還有一個群體這么多人搞版畫,二是沒想到常寧版畫質量這么高,三是沒想到常寧版畫這么有特色”。2005年,常寧版畫登上了湖南電視臺娛樂頻道藝術玩家欄目進行拍賣,常寧版畫走向了市場,并日漸成熟。
近幾年常寧版畫正以旺盛的生命活力,不斷創新和發展。2010年9月,常寧版畫有幸被邀請在全國版畫基地、國際版畫藝術品交流的主平臺——深圳觀瀾鎮舉行展覽。這是常寧版畫的又一次飛越,也是常寧的大喜事、大好事。
二、板橋剪紙品牌
板橋鎮因剪紙藝術而聞名,1999年以來先后被評為衡陽市“十佳群眾文化藝術之鄉”、 湖南省“群眾文化藝術之鄉”、國家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與“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板橋剪紙藝術曾多次被省電視臺與報刊專題報道。
常寧市板橋鎮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明末清初,剪紙這門手藝就大量運用民間,結婚喜慶剪窗花,逢年過節扎龍燈,紅白喜事做紙扎,所表現題材多為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為人們喜聞樂見、與生活息息相關。如:民居窗欞上的大紅窗花、元宵盛會的五彩燈籠、祭祀先祖的河燈和紙人紙馬……剪紙藝術伴隨著板橋人民度過了春夏與秋冬。至今,板橋鎮還保留原生態的民間剪紙技巧。他們剪刀一舞一轉,左折折右剪剪,不一會工夫打開一看,一張張意想不到的畫面呈現眼前。
剪紙老藝人彭良玉所制作的走馬燈,在湖南省第一屆美術作品展中獲三等獎。2004年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在常寧考察時,特地看望彭老,并對其剪紙技藝稱贊不已。板橋鎮的現代剪紙不斷追求地方特色個性,既發揚傳統剪紙的藝術手法,又吸收了版畫、年畫的表現形式和黑白灰的處理手法,既有剪紙、刻紙還有粘紙,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他們多角度、全方位的刻畫出當地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以及新農村建設面貌,他們的創作植根于生活,擅于撲捉生活中閃光的畫面,來反映作者的真實情感。
常寧市文化局為了重振板橋鎮昔日剪紙藝術的風采,1997年以來組織了我市的專家對板橋鎮民間進行了普查,經過摸底調查一直認為板橋鎮剪紙文化藝術底蘊豐厚,剪紙藝術個性突出,完全有基礎創建藝術之鄉,在板橋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常寧市文化局精心打造下,在肖健、彭玉其、歐云波、吳富華等文化館、板橋文化站專業老師組織輔導下,成立了板橋鎮剪紙藝術學會,發展剪紙會員180余人。免費開辦剪紙培訓班六期,創作剪紙藝術作品1000余件,剪紙藝術文化深入田間地頭。2006年出版《常寧剪紙》一書。目前常寧市已培訓剪紙創藝人100多人,這支隊伍中年齡最大的92歲,最小的11歲,有農民、工人、教師、學生、商人等等,一批新秀脫穎而出,使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后繼有人煥發生機?,F創作剪紙作品1000余件,不少作品在國家、省、市獲獎、展出和收藏。板橋鎮82歲的剪紙老藝術人彭良玉先生,1957年參加湖南省第一屆美術作品展,所制作的走馬燈一舉榮獲銀獎。2006年常寧板橋剪紙作品在參加第二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中,獲優秀獎4個,并獲團體組織獎。2007年在第三屆國際剪紙藝術展中我市共獲得了優秀獎5個。2008年在文化部藝術中心舉辦的“陽澄湖杯”中國特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展中,板橋剪紙作品入選作品20件,展出作品10件和收藏10幅,發表論文2篇,同時獲得團體組織獎。板橋剪紙藝術豐富活躍了常寧人文化生活,提高了剪紙藝人的創作興趣,使板橋鎮的傳統剪紙藝術之花在常寧市各個鄉鎮廠礦普及和發展。
三、瑤族歌舞品牌
塔山瑤族鄉是衡陽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鄉,地理位置十分獨特,物產豐富。2008年,《瑤族談笑》已列入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之一。
“甘介”,瑤語,即漢話“談笑”的意思。它是湘南瑤族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流傳常寧、祁陽、新田、桂陽等縣瑤族聚居的地方,起源于宋代,至今已800年。
湘南的瑤家人,討親、嫁女、新遷、做壽,家家都賓客滿堂,喜氣盈門。夜間,常常舉行“談笑”,以加強相互了解,增進民族團結,活躍氣氛,加深感情。參加“談笑”的歌手,多是瑤族人,也有精通瑤話,會唱瑤歌的漢族人,男女老少均可。但以青年未婚男女為眾。“談笑”的內容,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風土人情,生產生活,談情說愛,無所不及。青年未婚男女雖也有一見鐘情,請媒說合,喜結良緣的,一般只是規矩地對歌鬧笑,不戀私情。
為挖掘、整理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成,繼承、發展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使其“古為今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一九八二年四月,我們縣文化館曾組織“瑤族談笑采風小組”,深入湘南瑤族地區,通過文字搜集、曲調錄音、加工提高,已用“瑤族談笑”曲藝形式,將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以嶄新的面貌搬上了舞臺。五月,衡陽地區舉行曲藝匯演,我們編寫的“瑤族談笑”《瞞麻嫡》,作為新發現曲目,首次參加匯演,獲創作、演出一、二等獎,省、地文化部門的領導和曲藝專家,也對它給予了很好的評價。這個“談笑”的文字本已在省《文藝生活》、《湖南說唱》兩家雜志發表。十月,我們創作的“瑤族談笑”《富民政策龍都沙》、又獲省、地廣播自辦文藝節目聽評一等獎。90年代,省和國家《曲藝志》已將“瑤族談笑”正式立目,獲得曲藝界正式承認。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現已得到繼承,獲得新生,它將象一朵絢麗多姿的瑤山紅杜鵑,迎春怒放在這社會主義的文藝百花園中!
來源:常寧文化局
作者:李志生
編輯:redcloud